位于休宁县西街的一幢两层格局、粉墙黛瓦、木板拼门的徽派店面建筑,便是一处胡开文墨庄。整个建筑分为上下两层,下层前进正厅是营业店铺,后进是加工作坊,边进是三间屋,楼上为住房和仓库,是一个标准的前店后坊式商铺。虽然,历经两百多年的胡开文墨庄,早已衰败。但如今,经过“修旧如旧”的彻底维修,胡开文墨庄又重现了当年风采。
其实,从开办之初起胡开文墨庄便一直采取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,店面朝街,内部布局多为三合院混合楼房、平房,为制墨作坊。制墨工人在后院辛苦作业,做好的成品直接拿到前店销售,前店也由专门人员管理。整个店铺,人员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。
此外,经营者通过这种前店后坊模式,能够与前店顾客直接交流,了解当下文人墨客的喜好,对产品的意见等等。然后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制墨工人,让工人不断改进技术,更新墨模上的绘画和雕刻,使产品更符合当时的文化风尚,从而增加销量。
张小泉剪刀
“快似春风润如油,钢铁分明品种稠。裁剪江山成锦绣,杭州何止如并州。”著名戏剧家田汉所著的这首诗,描述的就是剪刀行业的代表品牌——“张小泉剪刀”。它不仅有300多年历史,而且所铸剪刀,镶钢均匀,磨工精细,刀口锋利,开闭自如,名噪一时。
祖籍安徽黟县的张小泉,家中世代从事剪刀行业,他在父亲张思家的悉心教导和实践培训中,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,成就了“张小泉”剪刀的名号,所造剪刀一度被列为贡品。其后人为保护品牌利益,又在“张小泉”名字下加上“近记”两字,视为正宗。
“张小泉近记剪号”,旧址位于杭州河坊街大井巷18号,也是一处前店后坊式的百年老店。一幢三开间的门面房,前面店铺出售剪刀,其后为生产工坊,工人在这里利用“钱塘第一井”的井水来制作剪刀,边做边卖。
这种前店后坊模式的店铺,不仅为张小泉剪刀的经营者节约了生产成本,也让其能轻松掌握市场信息,不断更新产品,生产出符合市场多样需求的产品,如裁缝专用剪刀,厨房专用剪刀,理发专用剪刀……不仅扩宽了消费人群,而且提高了锻造技术和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,也造就了其位居“五杭”产品之一的地位。
张小泉剪刀虽几经起落,但依然传承至今,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,“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”也已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乾泰昌糕点店
清朝时,在安徽旌德县有一个名叫“乾泰昌”,主营杂货、糕点的店铺,深受顾客青睐。
“乾泰昌”的店铺同样采用前店后坊模式。店员在前店负责日常经营,销售,糕点师傅在后院制作糕点。同时,还自设糕房、磨坊,是当时旌德县唯一一家拥有骡队自运货物、糕点店自设磨坊的综合商家。
因着前店后坊的特殊经营模式,“乾泰昌”的师傅们还会根据不同季节、前店客户的不同口味需求进行不断翻新与调整,使得糕点品种繁多,香飘十里;再加上其经营者一贯坚持宽厚待人、童叟无欺、诚信经营的理念,因此生意一直十分红火。
对于古代手工业来说,“前店后坊”的商铺布局是十分实用和普遍的。民国时期,泾县的制笔作坊如“刘步云笔庄”,还沿袭着此类模式,全部宣笔皆为手工制作,可年产六万余支。
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老字号,虽早已改“前店后坊”为“前店后厂”,或者直接放弃了这种经营模式。但无法否认的是,“前店后坊”成就了古时徽州独具特色的经商之道,它既是一种经营模式,又代表着一段历史文化,在古徽商的经商历程中绽放出了耀眼光芒。
- END -
点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