刮痧是傳統中醫常用的療法,透過刮痧能促進氣血流通和微循環,能緩解疼痛、疲勞,幫助排毒。刮痧原理是什麼?功效、禁忌及副作用本文一次詳解。
刮痧定義與原理:促進氣血暢通、釋放自癒物質
刮痧是常見的民俗療法,根據維基百科說明,刮痧源自中國傳統醫療,透過牛角、玉石、湯匙等工具,搭配按摩油或乳液,在特定部位進行重複刮拭。這個過程能刺激經絡與皮下微血管,促進血液循環與氣血流通,並誘發身體釋放內啡肽等自癒物質,有助緩解疼痛、消除疲勞與改善不適。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看更多:大暑節氣:2025大暑意思、習俗禁忌、吃1種魚養生、開運法一次看
「痧」是什麼?氣滯血瘀的表現
人體皮膚經刮拭後所產生的紅、紫斑,甚至發黑的瘀點稱為「痧」,中醫認為,這是體內氣血不流通的表現,因而產生一些病症或疼痛,透過刮痧則能促進經絡暢通、祛除病氣。
科學看刮痧:促進廢物代謝、減緩疼痛
現代科學則解釋為,刮痧造成微血管擴張,增加局部血流,幫助代謝廢物與發炎物質。根據《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Clinical Practice》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,刮痧可減緩慢性疼痛,具有抗發炎與免疫調節效果。
刮痧功效有16好處:中暑急救、排毒消水腫
刮痧最常見用於中暑急救,事實上,透過刮痧手法刺激經絡,可促進循環與神經調節,廣泛應用於全身多種不適與慢性症狀。能緩解疼痛、改善免疫與代謝,以下為刮痧16項功效好處與改善原理說明:
刮痧功效1:中暑急救
幫助排出體內濕熱,特別適用陽暑型中暑,緩解頭暈、倦怠感等暑濕不適。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刮痧功效2:緩解感冒症狀
透過刺激體表經絡促進排汗,有助於退燒、發汗與改善頭重不適。
看更多:刮痧不只治中暑!失眠、頭痛、胃食道逆流、便祕、糖尿病腳麻 都能刮痧自救
刮痧功效3:舒緩肩頸痠痛
刮拭肩頸部位可活絡血氣、放鬆緊繃肌肉,改善肩頸肌肉緊繃與僵硬感。
刮痧功效4:改善慢性疼痛
刮痧刺激微循環與代謝,幫助清除發炎物質,減輕慢性肌肉與關節疼痛。
刮痧功效5:舒緩頭痛不適
透過頭部與頸部經絡刮痧,放鬆神經壓力,有效降低頭痛頻率與強度。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刮痧功效6:調節自律神經助眠
刮痧能穩定交感與副交感神經,有助改善失眠、焦慮與身心壓力。
刮痧功效7:緩解腸胃不適
腹部經絡刮痧有助促進腸胃蠕動,緩解脹氣與消化不良。
刮痧功效8:改善便祕與脹氣
在腸道相對應的穴位刮痧,能活化腸道循環與蠕動,改善腹脹悶滯。
刮痧功效9:改善末梢循環
透過刮痧促進末梢循環,可改善血液循環,減緩手腳冰冷、麻木及糖尿病引起的神經阻滯。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
刮痧功效10:增強免疫力
透過刺激經絡與氣血,可活化免疫功能,降低感冒與感染風險。
刮痧功效11:強化呼吸道機能
肺經俞穴刮痧能清熱解毒、改善肺部纖毛運動,幫助呼吸順暢,緩解久咳與氣喘問題。
刮痧功效12:改善運動障礙
近代科學研究顯示,透過刮痧手法調理背部經絡,可調節神經系統,改善巴金森氏症的運動障礙與疼痛。
看更多:刮痧能幫助!降低巴金森氏症疼痛、跌倒風險 12周見效
刮痧功效13:瘦臉與改善浮腫
臉部刮痧促進淋巴與血液流動,有助消除臉部浮腫與緊緻輪廓。
刮痧功效14:改善腿部循環不良
腿部刮痧活絡下肢氣血,改善久站或久坐導致的水腫與痠脹。
刮痧功效15:幫助體內排毒
刮拭淋巴集中處可促進淋巴流動,加速代謝廢物與液體堆積。
刮痧功效16:舒緩筋膜痠痛
背腰腿部刮痧能鬆解筋膜、散瘀止痛,有助於活動能力恢復。
看更多:鄭秀文刮痧背部「超精彩」!醫提醒刮痧時避開這些部位 過度恐引發筋膜炎
刮痧顏色暗藏身體警訊?痧色意義一次看懂
刮痧的顏色愈深,代表效果愈好嗎?綜合中醫師余雅雯與廖婉絨觀點,刮痧以有出痧即可為原則,並不是皮膚色澤愈深效果就愈強,而從刮痧後皮膚的顏色和型態,可以看出身體的狀況:
鮮紅點狀
病邪多為在體表,病邪入侵的時間還不長,病情較輕。
淡紅色或出痧不明顯
是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者常見的情形,表示代謝能力較差。
暗紅淤塊
病邪入侵體內已有些時間,病情較重。
青色痧
多與寒邪入侵有關,常見於虛寒體質或手腳冰冷。
痧象明顯
多屬於躁熱或濕熱的體質症候。
痧色紫黑
多屬於寒涼的體質,伴有瘀症。
出痧多
多屬於實熱、血瘀的痰濕症候。
出痧少
多屬於氣血虧虛的症狀表現。
▲刮痧顏色不同可能代表不同病症。
為何刮不出痧?5原因、5種人不會出痧
刮痧,刮了就會出痧?中醫師表示,每個人體質與病邪程度不同,病邪淺的人容易出痧,病邪較深的人較慢出痧,而且痧的顏色比較深,也比較慢退去。如果民眾在刮痧時沒刮出痧,可以分成幾天來處理,不一定要一次硬刮出痧。
刮不出痧原因:太虛弱、手法太輕、前痧未退
刮痧時「刮不出痧」,並不等於身體健康沒有問題,可能原因包括:
氣血虛弱:體質虛寒、氣血不足者,循環不佳,較難出痧。
操作手法過輕:刮痧力道不足,或刮痧角度不對,無法有效刺激皮下微血管。
部位選擇不當:有些部位脂肪厚或氣血不集中的區域,本身就不容易出痧。
濕氣或寒氣未聚集:當身體未有明顯寒濕或氣滯問題時,也可能出痧反應較弱。
頻繁刮痧、痧未退:前次刮痧後痧未完全消退,短時間內重複刮同部位,可能導致出痧反應遞減。
看更多:女星刮痧都「黑青」!常中痧小心是高血壓!中醫教改喝「這杯」不中痧
5種人刮不出痧:很健康、石頭人都不會出痧
致力將刮痧文化推向國際的物理治療師黃卉君表示,痧是人體一種物理性的表現,痧出必有因,不會無中生有,但若是刮不出痧的人,則可細分為5大類:
身體健康的人:身體如果沒有傷病,就不會刮出痧。
石頭人:肌肉纖維化、角質化、肌肉僵硬,因而對刮痧反應較差。
多汗型缺血:例如急躁、過勞、易累、虛耗的人。
少汗型缺血:包括無力、疲憊、昏悶、壓抑的人。
患有皮膚疾病的人。
因此,刮不出痧時千萬不要硬刮,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,刮痧務必以不受傷為原則。
刮痧操作指南:臉、背、手腳怎麼刮最安全?
刮痧不同部位有不同操作順序與注意事項,掌握正確手法能提升療效、避免受傷。以下整理臉、背、手腳等常見部位的安全刮痧指南:
刮痧基本操作原則
刮痧怎麼刮?為確保刮痧療效與安全,應掌握正確的刮痧方法、力道與清潔等原則。根據衛福部中醫藥司《民俗調理刮痧拔罐操作手冊》說明及專家建議,刮痧前的準備、進行與刮痧後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項。
刮痧前準備乳液、精油等潤滑劑,避免乾刮傷皮膚。
消毒準備:
刮痧工具應以75%酒精進行清潔消毒。
刮痧部位應以消毒過的熱毛巾,或一次性紙巾清潔。
操作者雙手應清洗消毒。
刮痧時,除了淋巴引流刮痧,一般經絡刮痧的方向以「由上往下、由內往外」為原則。
刮痧力道以微紅即可,不必強行刮出痧。
刮痧後補充溫水,注意避免吹風受寒。
看更多:熱到快中暑怎麼辦?刮痧有用嗎?醫曝「這種」情況不宜 配搭穴道很管用
刮痧部位:頭皮與耳後
功效:放鬆頭壓、安神助眠。
順序:先從頭頂百會穴往往下刮至後頸大椎穴,再分別沿耳朵順、逆時針各刮5分鐘。
注意:搭配乳液刮痧,力道輕柔即可。
▲頭部刮痧方向。
刮痧部位:瘦臉、臉部淋巴引流
功效:緊緻臉部、消水腫、改善氣色。
順序:依淋巴走向「由下往上」,從下巴按到耳後下巴→耳際→額頭→頭頂方向提拉刮拭。
注意:避免出力過重,每周2–3次。
▲臉部刮痧方向。
刮痧部位:背部經絡
功效:舒緩肩頸、緊繃。
順序:從脊椎中線沿督脈向外,刮至膀胱經兩側。
注意:刮至皮膚微紅即可,不必強求出痧。
刮痧部位:手臂刮痧
功效:強化肺氣、止咳。
順序:由肩膀(近心端)向手腕(遠心端)方向刮。
注意:刮至皮膚微紅即可,不必強求出痧。
刮痧能通肺經,養肺、活化呼吸道。請看《健康2.0》節目影音:
刮痧部位:腿部刮痧
功效:促進下肢循環、水腫。
順序:從大腿刮到膝蓋,再下至小腿與腳背。
注意:避開膝蓋前、靜脈曲張處,以輕柔方式操作。
刮痧10大禁忌與風險:這些人、時間點別亂刮
刮痧雖是常見的中醫保健療法,但並非人人都適合。若體質特殊、身體狀況不穩或時間點不對,反而可能引發不適甚至危險。根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資料與《健康2.0》專家建議,刮痧有8大禁忌與風險,民眾若有任何慢性疾病、皮膚問題或身體虛弱情況,建議先諮詢合格中醫師再進行操作。
刮痧禁忌1:陰暑或體質虛寒者
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與陰暑,僅陽暑適合刮痧。若屬陰暑體質或虛寒體質,刮痧可能讓寒氣更盛,反而加重不適症狀。
刮痧禁忌2:孕婦避免腹腰部刮痧
懷孕期間不宜刺激腹部與腰部,恐影響胎氣甚至引發宮縮,建議孕婦需經專業醫師評估後再進行。
刮痧禁忌3:女性經期或體虛者
月經期間氣血流動旺盛,若本身體虛或經血量多,刮痧可能造成頭暈、疲憊、經血過多等情況,應暫停施作。
刮痧禁忌4:運動或洗澡後立刻刮痧
運動或熱水澡後血管擴張,若馬上刮痧恐造成頭暈或虛脫。建議休息30分鐘以上再進行較安全。
刮痧禁忌5:凝血功能差或服抗凝血藥者
如血友病患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,刮痧恐引起皮下出血、瘀青難以消退,應避免施作。
刮痧禁忌6:有傷口、皮膚病或感染者
若皮膚有濕疹、潰瘍、發炎或開放性傷口,刮痧恐導致病情惡化或感染擴散,應避開病灶部位。
刮痧禁忌7:重度浮腫或重大疾病者
若有心臟、腎臟等慢性疾病導致身體浮腫,不宜透過刮痧處理,以免加重水分滯留或影響循環代謝。
刮痧禁忌8:前次刮痧還沒有消退
同一部位若尚未痊癒就重複刮痧,容易造成組織損傷與過度刺激,建議至少間隔數日、待痧完全退去再評估是否施作。
刮痧禁忌9:急性胸腹部症狀、高燒不退
安南醫院中醫部唐偉誠醫師表示,刮痧時如出現急性胸腹部症狀、急性高燒不退,或懷疑罹患各種急慢性傳染病時,建議暫停刮痧,盡速就醫治療。
刮痧禁忌10:出現紅腫熱痛症狀
中醫師沈瑞斌提醒,如果疼痛已經合併出現紅腫熱痛症狀,就不適合繼續以刮痧方式刺激,必須利用清熱解毒的方式,消炎才能改善疼痛不適。
刮痧副作用:手法不當、過度操作恐「暈刮」
刮痧雖然能活絡經絡、舒緩不適,但若手法不當、過度操作或缺乏後續保養,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
刮痧副作用1:皮下瘀青與出血
若用力過重或重複刮痧同部位,可能造成微血管受損,出現紫黑瘀斑。
刮痧副作用2:破皮與感染風險
刮痧若未消毒工具、手部,或皮膚乾刮導致傷口,恐引發細菌感染。
刮痧副作用3:頭暈或低血壓反應
若施刮痧範圍過大或用力過重,可能出現暈眩、面色蒼白、心悸、出冷汗等「暈刮」情況。
刮痧副作用4:組織疲勞、倦怠感
過度刮痧或頻繁操作會消耗氣血,導致身體疲倦、倦怠乏力,特別容易發生在體質偏虛、長者身上。
刮痧副作用5:誘發寒邪入侵
刮痧後若不注意保暖或處於冷風環境,容易造成發冷、寒顫甚至類感冒症狀,代表風寒趁虛而入。
刮痧副作用6:肌肉痠痛或僵硬感加劇
刮痧過程中強烈刺激筋膜與微循環,若施力過重或體質敏感,可能引發延遲性肌肉痠痛(DOMS)。常見於初次刮痧或本身肌肉已有緊繃情況者,施作後24-72小時內出現痠痛、僵硬,通常於3-5天內緩解。
刮痧板、刮痧棒、刮痧儀怎麼選?
坊間常用的刮痧工具包括刮痧板、刮痧棒與刮痧儀3種,各有不同用途與功能特色。一般大面積部位放鬆建議選用刮痧板,穴位與臉部可考慮用刮痧棒,居家保健用則可考慮使用刮痧儀。不論使用任何刮痧工具,都須清潔消毒。
刮痧板:大面積部位的經典首選
適用部位:肩頸、背部、腰部、腿部。
功能特色:適合刮拭大範圍肌肉群,操作簡單、施力均勻。
選購建議:材質以玉石、牛角、瓷板等為佳,邊緣圓滑不刮手,避免使用邊緣不平滑、不潔的銅板。
刮痧棒:精準穴位調理利器
適用部位:臉部淋巴線、手部、腳底、小面積肌群。
功能特色:細長設計便於定位特定穴位,適合點壓式刮痧與放鬆緊繃處。
操作提醒:使用時搭配潤滑劑,避免因集中施力造成皮膚拉扯或紅腫。
刮痧儀:現代科技輔助工具
適用對象:居家自行保養、手勁不足者。
功能整合:具震動、吸力、加熱等多種模式,提升循環、減少施力疲勞。
使用注意:重量較重,應注意使用部位與吸力調節,避免過度刺激皮膚。
刮痧多久一次效果好?頻率太密集反傷身
刮痧可以活絡氣血、舒緩痠痛,但若頻率不當反而可能傷害健康。
頭皮刮痧
中醫師吳明珠建議,頭皮刮痧可每天早、晚各一次,每次約5分鐘,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、助眠與養髮
臉部淋巴刮痧
臉部淋巴刮痧可每周進行1-3次,早晚各一次或每周限定幾天進行,以去水腫與緊實肌膚為主。
身體經絡刮痧
肩頸、背部、腿部刮痧最好隔天或每周分為數次進行,尤其大面積刮痧建議保留至少1-2天休息時間,讓肌膚與氣血循環恢復。
DIY刮痧儀器
若使用震動、加熱型刮痧儀,可依身體反應調整,但每次不超過15分鐘,每周2-3次為宜。
刮痧後正確保養法:避免吹冷風!怎樣加速痧點退散?
刮痧後出現頭暈、痛、腫怎麼辦?適當的保養、休息與飲食小技巧,能加速痧點消退、身體恢復機能,並避免寒氣侵入或副作用加重。
刮痧過程若出現頭暈、面色蒼白、噁心,應立刻停止、平躺並補充溫水或熱茶,靜養至緩解。
刮痧後毛孔張開,應飲用溫水或淡鹽水,避免喝冰水或冷飲。
刮痧後避免立即沐浴,建議休息數小時後再用溫水洗澡,避免受寒。
刮痧後避免吹冷風,建議穿著保暖衣物,多休息幫助身體調整與循環回復。
刮痧後若皮膚紅腫或痠痛時,可局部熱敷10-15分鐘,並抬高部位休息,減少腫脹感。
加速痧點消退小技巧:每天可用熱毛巾輕敷並按摩痧點2次;也可多喝薑茶等溫性飲品,促進循環。
刮痧後如出現劇痛、水泡、發燒等異常,表示不適反應加劇,應停止刮痧、立即就醫,避免延誤治療。
刮痧常見問題
刮痧後多久可以洗澡?
刮痧後建議3-6小時候再以溫水洗澡,以避免寒氣趁虛侵入或刺激剛打開的毛孔。
刮痧出痧代表什麼?
刮痧時皮膚出現痧點,代表經絡被暢通、邪氣排出,是正向調理回應;但不出痧也不代表身體健康,有時病邪深或體質較虛者,會不易刮出痧。
刮痧為什麼會紅紅的?
這是因為皮下微血管在刮拭壓迫下破裂,造成皮下充血與血液滲漏,形成紅斑或紫紅色痧點,表示經絡受刺激而通暢,屬於療效反應。
刮痧有什麼功效?
刮痧除了常用來緩解中暑症狀,還能緩解肩頸痠痛、失眠頭痛,透過刮痧手法調理經絡,還能調節呼吸、神經系統與腸胃功能,並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代謝,提升免疫力。
哪些人不適合刮痧?
孕婦、月經期間女性、體質虛寒者、凝血功能異常者、皮膚有傷口或感染的人不適合刮痧,以免引發出血、感染或身體不適,建議先諮詢專業醫師再進行。
刮痧多久可以再刮一次?
刮痧後最好等痧色完全退去再進行下一次,切勿天天刮,以免造成肌肉纖維化或過度刺激。建議同部位至少間隔1到2天,讓皮膚與氣血充分休息與恢復,確保安全有效的保健效果。
刮痧會瘦嗎?有減肥效果嗎?
刮痧並不是真正消耗脂肪細胞,而產生減脂瘦身的效果,但可促進淋巴循環代謝,改善局部水腫問題,讓體態看起來較緊緻。
刮痧用哪種油最好?
刮痧抹油主要是為了減少表皮傷害,因此使用嬰兒油、潤膚乳液、天然植物油,或是以中藥材製成的藥油,在西藏會用犛牛油,都可以。
刮痧一定要刮到有痧嗎?
刮痧不必刻意「出痧」才有效,只要刮到皮膚微紅或泛紅紫即可,過度刮出大片痧,反而可能造成皮膚或筋膜傷害。
刮痧後可以喝冰的嗎?
刮痧後不建議喝冰水、冷飲或吃寒涼食物,以免阻礙氣血循環,甚至讓風寒入侵,建議選擇溫水或熱飲,有助於氣血回補。
刮痧能促進身心平衡與健康,但須掌握正確方法與適當頻率,避免過度或錯誤操作。若有身體特殊狀況,刮痧前應先諮詢專業中醫師,才能確保刮痧功效與安全。
看更多:高溫、濕氣同時來襲!中醫教你4招養生好簡單 喝2茶飲清熱配刮痧解暑
◎ 圖片來源/達志影像/shutterstock提供.健康2.0資料照◎ 資料來源/吳明珠中醫師.吳宏乾中醫師.沈瑞斌中醫師.彭溫雅中醫師.鄒瑋倫中醫師.廖芳儀中醫師.唐偉誠中醫師.洛桑加參醫師.黃卉君治療師.鄭惠文醫師